中外會展業格局變化背后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19-06-09 12:44來源:中國貿易報 近日,筆者在2019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期間發布的《2018版會展藍皮書——中外會展業動態評估研究報告》(以下簡稱藍皮書)引發業界關注。藍皮書對照了中外會展業格局、全球會展市場、世界會展城市、國際最具影響力展館、世界最具感召力展會、全球最具競爭力展商、中國省域競爭、會展城市排名、國際特色比較、發展模式分野、未來趨勢研判等層面。藉此筆者按照藍皮書的調查層面進行解析: 中外會展業格局。目前,中外會展業格局呈梯度分布,歐洲居主導地位,新興經濟體勢頭強勁。“國際東移”和“國內西進”兩大現象并存。中國適應全方位對外開放和三次產業轉型升級要求,會展業規模突破1.3億平方米,場館面積突破1000萬平方米,會展大國格局已定。然而國際化展會和市場化展商差距明顯。 全球會展市場。根據SMI會展生產力三要素指標體系綜合評估,當前全球會展市場呈三區域五梯度分布。歐洲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引領產業發展。其中,德國憑借“展館與展會指數第一,展商指數第二”,造就絕對優勢,位居第一梯度。英國組展商憑借資本輸出布局,獨居第二梯度。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產業發展相對均衡,位列第三梯度。 亞洲區域的中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綜合排名全球第二,數量規模登頂第一梯度,會展大國地位穩固。我國短板主要在展商,不僅與德英,而且與意、法、瑞士存在較大差距。 世界會展城市。世界會展城市綜合實力排行榜入圍55席。其中,歐洲35席、亞洲13席、美洲7席,分別占比64%、23%和13%。以國別論,德國10席,中國9席,美國、意大利各7席,西班牙4席,英國3席,法國、荷蘭、瑞士各2席,俄羅斯、新加坡、韓國、泰國、土耳其、波蘭、捷克、比利時、瑞典各1席。 亞洲13個世界會展城市,中國占9席,新加坡、韓國、泰國、土耳其各1席。其中,中國進入前20位的有上海、廣州、北京,分列第1、10、18位。其余為重慶、武漢、成都、廈門、深圳、香港。美洲擁有7個世界會展城市,均在美國。 此次評估上海表現突出,一舉超越巴黎和法蘭克福,綜合實力躍居世界會展城市首位。但組展商發展指數仍得分較低,排名僅居第20位。漢諾威超越巴黎和法蘭克福,綜合實力躍至第2。 國際最具影響力展館。室內展能10萬平方米以上、在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稱超級展館。2017年全球超級展館55個,總面積976.98萬平方米,館均17.76萬平方米。國際場館展能十強依次為德國、中國、美國、意大利、西班牙、英國、法國、荷蘭、瑞士、俄羅斯。十大頂級展館中,德國占4家,中國3家,法國、意大利、美國各1家。就國別論,德國10席,并擁有世界最大場館漢諾威展覽中心。中國的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排名躍居第二,改變了會展業基礎設施的全球格局。 世界最具感召力展會。2017世界商展百強總展出面積為1929.5萬平方米,展均面積19.3萬平方米,入圍面積12.5萬平方米,均出現逐年增長趨勢,并呈現國際合作擴大和世界商展規模擴張的基本走勢。 按入圍展會及其業績排序,德國位居第一,入選展會50個,展出業績1040.1萬平方米,展均20.8萬平方米,總面積占比53%,約為第二名中國的2.5倍、超過德國之外其它所有國家百強展出業績的總和。中國入選展會22個,展出業績417.5萬平方米,展均18.98萬平方米。其中上海13個,展出面積272.85萬平方米,展均20.99萬平方米;北京4個,展出面積64.1萬平方米,展均16萬平方米;廣州3個,展出49萬平方米,展均16.3萬平方米;廈門1席18萬平方米,香港1席13.5萬平方米。其余28個,則來自意大利、法國、美國、瑞士、俄羅斯、西班牙、英國等。 數據顯示,2008-2017年會展大國堅守份額,總體變化不大。德國雖連年穩居第一,但從入圍個數和面積占比來看,出現下滑松動。中國無論入圍個數和面積占比,均呈明顯上升態勢。 中國省域競爭。根據各地會展業實力,對SMI指數評價模型做適應性調整,中國省域會展綜合實力競爭力排名前十位的省份依次為廣東、山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四川、遼寧、重慶和福建。 會展城市排名。根據綜合實力,中國會展城市目前大致可劃分為三大陣營,總體呈“東高西低”“南高北低”態勢。上海、廣州、北京、重慶四個會展業增長極,構成了我國會展業一線城市。 國際特色比較。數據分析發現,前向關聯產業域德國相對集中于機械工程裝備制造業,美國為消費電子文化娛樂業,英國為生物醫藥高端服務業,瑞士為精密制造國際會議旅游服務業,中國為房地產汽車家電家俱業。后向配套服務鏈延伸擴展多方受益,導致交通通訊業旅游物流業餐飲酒店業安全保潔業繁榮。 發展模式分野。美國模式立足內需,市場決定,以商貿電子娛樂業服務為主、展會節事演貫通。德國模式立足國本,實行社會市場經濟,制造業外貿服務為主,基礎設施先行、會展城市集群發展。英國模式面向世界市場,產能強大資本輸出,展商國際化,以服務貿易贏利。 中國模式立足內外需平衡、兩個市場融合,展會并重助推全球化,主要服務于創新驅動轉型升級,以及現代市場體系、開放型經濟和全球治理國際秩序。 未來趨勢研判。會展活動根源于專業化分工經濟和規模化交易低效的兩難選擇;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集聚互動關聯增值,為參與者擴大選擇范圍提供資源機遇促成內生優勢;自身受規模報酬遞增律驅使,引領會展活動從城際、省域、國際走向全球。 新時代會展業需滿足對象個性化、市場全球化、策劃高端化、展演媒體化、服務精細化、運行智能化的時代要求。 未來會展業作為不可替代的溝通平臺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戰略工具,將繼續以現代服務業龍頭產業為己任,不斷推動創新激勵、品牌營銷、產業關聯、社會整合與文化包容,助力全面開放、市場融合與共同體建構。(作者系上海會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上海大學教授/博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