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展覽業國際化的視角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18-08-08 16:28來源:張凡的會展洞察 討論展覽業的國際化,除厘清國際化概念外,梳理國際化進程大有意義。本文從國際化緣起、政府作用、場館建設和企業外向型發展四個維度做些簡略梳理。 源于世博會的國際化 中國人是在晚清“洋務運動”時期接觸現代展覽業的。途徑是參加世界博覽會。 1851年,廣東商人徐瑞珩是自行去英國參加第一屆世界博覽會的第一位中國人。帶去的展品是品牌為“榮記湖絲”的中國絲綢,獲得了展會獎章。 1876年,中國政府第一次派官員與商人參加世博會。名為李圭的清政府官員赴美國費城考察世博會。回國后寫了一本書,名為《環游地球新錄》。 1904年,中國清政府首次組團參加在美國圣路易斯舉辦的世博會,首次開設中國館。
參加巴拿馬世博會的中國人 此后,中國人便成了世博會的常客。世博會成為中國政府與商人推廣中國產品、開展國際貿易的重要窗口。茅臺酒參加1914年巴拿馬世博會榮獲金獎,一舉成名,堪稱佳話。 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是中國人與世博會結緣達至融匯的歷史性事件。從走出國門參加到引進國內承辦,世博會應該是中國展覽業國際化的精彩篇章。 開風氣之先的政府展 近代中國,最早認識到經貿展覽重要性而且支持發展的是政府官員。 19世紀末,力推湖北新政的晚清重臣張之洞,提出發展商務的十條措施。其中第十條為“賽工藝”。張之洞指出,“天下事有粗觀類游戲,而實隱寓富強之意。其西人之賽珍會乎!”(賽珍會時系中國人對于世博會的認知)。張之洞進一步指出,“賽珍會者,聚五洲之物產,羅各國之珍奇,品評優劣高下,以行其賞賚。”他認為賽會對振興商務有積極作用。 在國內,政府辦展先于企業辦展。 從20世紀初期到中期的近50年里,中國展覽的主辦者一直是政府,有四次辦展影響深遠: 1909年,清政府在在武昌舉辦武漢勸業獎進會。其按展品屬性分為五個部,另設七個特別展室,展品共1473件。獎進會共展出一個半月,20萬人參觀。 1910年,清政府以官商合作方式在南京舉辦南洋勸業會。設展館30多個,展品約百萬件,包括來自歐美、日本以及南洋華僑送來的展品。南洋勸業會展出150天,30萬人參觀。 1929年,中華民國浙江省政府在杭州舉辦西湖博覽會。其分為8個場館,展出商品達14.76萬件,展出137天,參觀達200余萬人。 1957年,新中國政府在廣州創辦“廣交會”。至今已連續舉辦124屆。每年分為春秋兩屆,每屆展覽面積達100萬平方米,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經貿展會。2000年以來,每屆“廣交會”的觀眾在20萬人左右,境外觀眾超過半數。 從政府創辦鼓勵實業的勸業會到持續60年的“廣交會”,采取綜合展形式,驅動投資貿易,世博會組展模式對于政府展的影響清晰可見。 展館建設的國際范兒 中國的展館建設興起于新中國建立之后。 上世紀50年代初期在北上廣漢興建的展館,是蘇聯專家指導設計的。而且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接待蘇聯社會主義經濟與文化建設展覽會。 2001年建成的上海新國際展覽中心,是國內首座有德國人參與投資(50%)、德國人設計并管理的大型展館。此后,中國展館建設在技術上進入新階段。日本人設計的鄭州會展中心、法國人設計的昆明會展中心,以及更多由中國人設計的展館應運而生。
在上海新國際展覽中心舉辦的工程機械展 將于2019年投用的室內展覽面積50萬平方米的深圳國際會展中心,由法資歐博公司深圳工程設計顧問公司中標設計。設計費高達1億元人民幣。 從出境參展到境外辦展 中國參展商走出國門,從1851年廣東商人徐瑞珩將絲綢帶進英國世博會至今已167年。 新中國政府組織中國產品出境參展歷久不衰。中國貿促會的誕生與此關系密切。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客商出境參展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變化: ——國家和地方政府均組織中國產品出境參展,地方政府力度強勁; ——長期組團參加歐美地區發達國家的著名經貿展覽,中國客商的比例日益提高; ——民營公司參與境外展覽代理銷售,據說最多時有上千家,可見市場需求熱絡; ——中國組展機構境外自辦展方興未艾,舉辦地集中在發展中國家,而且基本是國別綜合展或專業展,尚未進入舉辦國際展階段。 中國企業無論是境外參展還是境外辦展,其進程與中國經濟的發展相輔相成,與中國經濟融入國際經濟的廣度與深度相得益彰。 中國展覽業國際化的未來 上周寫了《什么是會展業的國際化》的小文,顧學斌先生在微信群中發表評論,認為中國展覽企業離國際化差距甚遠。他主要從中國企業在國際展覽市場的影響力提出看法。確實,中國現階段仍然沒有諸如勵展、法蘭克福這樣的跨國公司。顧先生表示相信,如同其他行業一樣,未來將會產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量級中國公司。 顧先生的評論啟發了我,于是有了這篇文章。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組展公司以及展館建設和運營公司將會借勢而為,國際化空間與路徑必有新的拓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