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O:會展業雙線融合新思考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18-06-15 15:03來源:中國會展 Online-Merge-Offline 會展業雙線融合 互聯網經歷了20多年的飛速發展,已從O2O發展到了OMO(Online-Merge-Offline,即是線上線下完整的融合)。會展業界的關注點已從與電子商務的相互競爭轉化為如何相互融合、優勢互補。筆者認為,在電子商務潮流之下,中國會展業要順應潮流,積極探索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模式,實現線上線下雙贏。 一、電商環境下的幾類線下展會“潛力股” 電商的本質是交易的電子化、信息化,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打破交易的時空限制,其高效便捷、成本低、覆蓋廣的優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會展受“地點、時間、距離、空間和成本”等因素限制的不足,而一些具有“特性”的線下展會,也彌補了電商在虛擬環境下無法實現的功能。簡要歸納,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是體驗性強的展會。 體驗性一直是線下展會的主打優勢,尤其是香水、食品、調味品、美容美發、VR技術、先進技術等具有強體驗特性的展品,決定了必須“試過才知道”,客戶無法僅憑線上的文字、圖片、影像的描述就能對選擇目標做出精確地判斷,達成交易,特別是對初研發或初上市的新產品來說,必須親自到展臺前試過、體驗過、對比過,才能為是否交易做下一步打算。 二是產生大額交易或大額消費的展會。 貿易規模的大小直接影響著交易過程的繁簡,當客戶買1個杯子時可能會直接在網上下單購買,但是如果客戶要買十萬個杯子時,他就一定要去現場看過實物才能考慮交易。因此,有兩種展會是客商必須會到現場才有可能促成交易,一個是專業性強的展會,專業展會沒有現場零售,采購商基本上都是大額訂單式交易,這就必須要到展會現場對比、篩選、談判、看樣下單;一個是既可以下訂單也可以現場零售,但展品屬于大額消費品的展會,如汽車展、游艇展、航展等,也是需要看樣下單。 三是展品價格不透明或無法辨別真偽的展會。 例如以投資者為目標專業觀眾的房產投資展等投資類、服務貿易類的專業展,這類展會展覽內容不是有明確標價的產品,無法通過網絡明碼標價達成交易,展商和專業觀眾雙方必須通過現場演示、模型模擬、洽談,才能達成合作意向;又如珠寶、玉器等類別的展會,展品無法通過互聯網來辨別真偽,個體差異導致價格差異明顯,無法按統一標準批量生產,這類展品必須“眼見為實”的展會,現場展示和洽談更是無法取代。 四是展會融合帶來高附加值的展會。 會議為展覽帶來了行業新政策、新思想、新技術、新風向,使展覽更加富于內涵;展覽為會議提供了更接地氣、更務實的內容,使會議更有實效。展會融合使同一個會展活動能夠調動更多的資源和要素,促進決策者與執行者的對話,學術與應用的結合,信息與市場的對接,能夠使不同層次參與者在一個展會活動中得到雙倍的效果。因此,參會的客商想看展、參展的客商想聽會、雙方想對接交流,必會選擇“親臨現場”。 筆者認為上述幾種特征的展會將是今后線下展會的“常青樹”,是與電商融合發展的重點方向。
二、線上與線下的互補、互通、互融 是實現雙贏的重要方式 展會場景分線上和線下兩種(以下簡稱“雙線”),分別對應電商和實體,都各有缺陷和優勢,但不能割裂開來看誰更勝誰一籌,也不能簡單意義上討論誰將取代誰、誰將戰勝誰,只有實現兩者的互補、互通、互融,才能達到雙贏的效果。 首先,線上線下的互補、互通、互融,就是要做好“會展+互聯網”。這里的“會展+互聯網”不是將傳統會展簡單地搬在互聯網上的一種模式,而是將互聯網優勢和技術注入實體展會,實現線上線下優勢互補,全面提升運營效率,打造出新會展產業經濟形態的“雙線會展”模式。 第二,“會展+互聯網”的核心是會展而不是互聯網。會展是主體,互聯網是為配合展會發展而將其優勢融合進來,是線下主動融合線上。以“會展”為核心,做好“互聯網”的“+”,這是順應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要求。 第三,線上線下的互補、互通、互融,就是要線上線下兩肩挑,把“會展+互聯網”分成“會展”和“+互聯網”來思考,“會展”和“互聯網”發展要齊頭并進。 線上線下互補、互通、互融的雙線會展模式,正成為我國會展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新趨勢。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14個省市政府出臺的2018年當地會展資金扶持和鼓勵政策文件中,明確鼓勵雙線會展模式創新。可以預見中國會展業將迎來雙線驅動發展的大變革。
三、會展業雙線融合發展的思考 中國會展業雙線融合發展,必須圍繞“會展”這個核心,寫好“融合”這篇文章。 第一,做強實體展會,深挖四個潛力。 一是增強客戶的體驗感。體驗感是互聯網無法取代的人體感觀,因此要把客商吸引到實體展會,就要關注客戶需求和痛點,從展品展示設計、活動策劃安排上增強體驗效果,在展覽服務上提升體驗滿意度,同時將線上的服務延續至線下,有機結合。 二是提高展會的專業化水平。展會專業性越強,針對性就越強,吸引的目標專業觀眾中,能夠達成交易的有效觀眾比率就越高,展會的實效就越強,展會生命力得以不斷延續。 三是延伸展會的附加值。確保展覽的客商獲得不僅僅是參與傳統展覽會的效果,還會獲得最新政策風向、行業前沿動態資訊(會議活動),精確配對合作伙伴(互聯網只能做到初配對,合作的敲定必定是要通過線下接洽的方式實現);確保會議論壇的客商不僅是從會議內容收獲無形的思想成果,還可以體驗到有形的成果轉化(展覽展示),甚至還有會后的實地考察體驗。線下展會應突出提供互聯網無法提供的附加值,做到優勢互補。 四是挖掘有特色的展覽題材。從互補的角度發掘更多互聯網難以達到展示效果的特色展覽題材,開辟更多新興題材展覽市場。
第二,做好“+互聯網”,需更加關注線上與線下的融合(OMO)。 單純的做好線上展示是不夠的,網站做得再漂亮、內容再豐富,如果與實體展會關聯性不強,沒有實體展會的支撐,那電商或確切地說是互聯網與實體展會還是割裂的,發揮的作用會大打折扣。做好OMO,可以從兩方面考慮: 一是將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到實體展會運營中,為展會所服務,提升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展會品質。 二是打造線上會展平臺。網站或網絡平臺是靠流量發揮作用的。一個展會主辦方的網站資源有限,就算是將展示內容的全產業鏈資源引進來,也只是一個行業的體量,也不足以吸引豐富的會展服務資源和足夠的客商,由于網站運營的技術和成本的約束,更多地會展網站只是將線下活動進行線上展示,還稱不上平臺。因此,這里所說的平臺,應是多個展會、多個行業、多個部門的集合體,跨行業、跨部門的資源在平臺上交織,線上流量也是互為客商,進而產生乘數效應,為線下展會獲取更多目標客戶、開辟更多市場,提供更全面、便捷的增值服務。 OMO從行為表現上看是線下體驗線上消費、線上配對線下接洽;從技術上看是線下行為線上數字化,線上服務線下有形化,線上線下流量、體驗完全雙向交織。 中國會展業的雙線驅動發展,是技術與實體融合的創新,新的發展模式對與之匹配的會展服務、會展人才也會催生出新的需求,新型的會展企業將會誕生,新的挑戰也會隨之而來,對于未來新的發展形勢,中國會展人應隨時做好準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