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將出!粵港澳大灣區能趕美超日成為全球第一嗎?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18-06-21 16:05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根據早前透露的消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即將出臺。

  由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兩個特別行政區,三個特別關稅區,十一個城市范圍所構成的特別區域,粵港澳大灣區在被列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后的這一年多時間備受關注。

  不同于其他區域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的提出一直被冠之于“國家級”、“世界級”等定位。今年兩會期間,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更是稱之為“千年大計”。這一形容另一處使用是對雄安新區,由此可見其重要性。

  放眼全球,世界上最著名的灣區經濟體目前有三個,分別是東京灣區、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目標正是要建成世界第四大灣區經濟體。

  世邦魏理仕近日發布《2018中國投資市場報告之城市無界篇》預計,到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灣區經濟體。

  對標世界一流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優勢是什么,底氣又在哪里?四大灣區到底有何不同?

  區別

  就目前而言,世界三大灣區的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和紐約灣區均是圍繞各自的核心產業擴散發展而形成的產業鏈聚集。

  產業灣區——東京灣區是世界上第一個主要依靠人工規劃而締造的灣區。2016年,該灣區GDP就達到了1.3萬億美元。其擁有橫濱港、東京港、千葉港、川崎港、橫須賀港和木更津港等六大港口,是日本最大的工業城市群和國際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商貿中心和消費中心。我們耳熟能詳的佳能、三菱電機、三菱重工、索尼、東芝、富士通等大企業及其研究所就在該灣區。

  金融灣區——紐約灣區位于大西洋西岸,由紐約州、新澤西州、康涅狄格州等31個縣聯合組成。其2016年GDP總量已達到1.4萬億美元,全美最大的500家公司,1/3以上的總部設在該灣區。而紐約市曼哈頓區更是被形容為整個美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著名的華爾街正位于此。

  科技灣區——舊金山灣區是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一個大都會區,陸地面積18040平方公里,人口超過760萬 。該灣區擁有全美第二多的世界500強企業總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研發中心之一,世界著名高科技研發基地硅谷就位于灣區南部,包含著谷歌、蘋果、Facebook等多家互聯網巨頭的公司總部。

  相較世界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底氣也很足。其涵蓋11城565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比紐約、舊金山和東京三個經濟區的面積總和還大。更是僅憑占比0.6%的國土面積,貢獻率占中國GDP總量的12.57%。

  從經濟實力而言,粵港澳大灣區“底子”也不錯。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實現GDP“四連增”,達到101843億元(約合1.6萬億美元)。

  從科研創新能力而言,粵港澳大灣區擁有16家世界500強企業和3萬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粵港澳地區的創新指數位列世界第二。另有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總量整體呈現逐年遞增趨勢,只有在2016年略有回落。與科技實力較強的舊金山灣區7座城市的發明專利總量相比,近5年粵港澳大灣區的專利數量已超舊金山灣區,且差距擴大趨勢明顯。

  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內還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空港群和發達的交通網絡,大灣區對外貿易總額、利用外資總額、港口集裝箱年吞吐量、機場旅客吞吐量等已然躋身國際一流灣區行列。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光谷自貿研究院院長陳波就曾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具有香港的金融業,還有深圳的研發、東莞和廣州的制造。所以相比世界三大灣區,粵港澳灣區的發展空間更大。

  未來發展

  中共深圳市委原常委、深圳市政府原副市長張思平在其主編的《“一國兩制”與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制度創新》中就認為,與世界一流的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已然具備建設世界一流灣區和全球最大灣區經濟中心的基礎條件。

  而在未來重點建設方面,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早前就透露,大灣區建設的一項重點工作就是粵港澳攜手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近日,由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共同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則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實現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同時,粵港澳大灣區應結合灣區風情特色,重點發展濱海、鄉村、體育、工業、商務會展、老年健康等現代旅游,大力培育旅游新業態。加快建立供給充分、服務便捷、管理規范、惠及城鄉的家政服務體系。

  張思平亦認為,大灣區未來規劃和發展的長遠目標應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第一,形成類似歐元區那樣的大灣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共同體。從經濟層面而言,應參照歐元區的模式,打造大灣區“經濟共同體”,使其成為人員、貨物、資金、信息等各種生產要素自由流通最暢通、最活躍的地區;從社會層面來講,未來大灣區各城市之間在社會、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也應該逐步相互融合為一體,使大灣區全體居民都能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務。

  第二,形成以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為支撐的全球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大灣區經濟中心。

  第三,形成生態文明、環境優美、教育發達、衛生安全、文化繁榮、公共服務優質、社會保障健康、交通便利的世界級大灣區現代化都市群。“未來大灣區的規劃和建設,就珠三角九城市而言,需要轉變傳統的執政理念、發展思路、增長方式以及政府職能,實現公平共享包容發展。”

  第四,形成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多元包容的現代文明的大灣區和世界文明高地。(澎湃新聞)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布在即,區域GDP首超10萬億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呼之欲出,大灣區的經濟和人口都保持較快增長。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11城GDP之和已經達到了10.22萬億元,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GDP首次突破10萬億大關,折合美元達15145億美元,仍略低于全球第11大經濟體韓國。


  GDP首超10萬億


  “粵港澳大灣區”由“9+2”城市組成,即(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土地面積合計約5.6萬平方公里,比紐約、舊金山和東京三個經濟區的面積總和還大。


  粵港澳大灣區僅憑借占比0.6%的國土面積,貢獻率占全國GDP總量的12.57%,是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灣區。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GDP總量,與紐約灣區相當,不過仍與東京灣區有不小的距離。


  11個城市中,香港、深圳和廣州是整個灣區的三大龍頭城市。其中,香港以23049億元位居榜首,深圳以22438億元位居第二,與香港的差距僅為611億元,廣州以21503億元位居第三。這三個龍頭城市體量相當,各具優勢。


  從地理位置上看,珠三角西岸發展程度明顯不如東岸,龍頭城市也主要位于東岸。另外,沒有龍頭不行,但是龍頭太多了也存在如何協調合作、發揮各自優勢的問題,這也是未來粵港澳大灣區需要解決的一個重點。


  在人均GDP方面,去年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均GDP達14.7萬元,約合2.18萬美元,相當于東京灣區的一半左右,紐約灣區的三分之一,舊金山灣區的五分之一。


  分城市來看,大灣區內部各個城市的落差較大,既有港澳這樣遙遙領先的發達經濟體,也有江門、肇慶這兩個人均GDP低于中國內地平均水平的欠發達地區。


  其中,澳門人均GDP達到了52.1萬,折合美元達7.71萬美元,是最后一名肇慶的近十倍。香港以人均31.1萬位居第二,折合4.6萬美元。超過大灣區平均水平的還有深圳(17.9萬)、廣州(14.8萬),珠海則與平均水平相當。而“世界工廠”東莞,人均GDP只有9.1萬,與平均水平仍有較大距離。


  不過,這樣的落差,也意味著未來大灣區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在目前灣區核心城市功能由制造中心向生產服務中心轉移,核心城市對周邊小城市、外圍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更為顯著,從而形成產業在灣區范圍內的合理梯度分配體系。


  專家認為,當前珠三角制造業比較發達,整體處于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香港、深圳等部分城市已出現創新型經濟特征。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7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深圳-香港地區超越硅谷所在的舊金山灣區,在全球創新集群中排名第二,僅次于東京灣區。為打造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邁向世界級科技創新中心主要承載區奠定堅實的基礎。


  人口接近7000萬


  在經濟活躍、快速發展的同時,大灣區的人口集聚和流入勢頭也十分強勁。目前大灣區11城人口之和達到了6956.8萬,接近7000萬大關,是世界四大灣區中人口最多的。


  其中,深圳、廣州和佛山增長勢頭非常迅猛。廣東省統計局4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廣東常住人口總量繼續位居全國之首,占全國人口的8.03%,比上年提高0.08個百分點。2017年末,廣東常住人口11169萬人,比上年增加170萬人,增長1.55%,增幅同比提高0.17個百分點。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22人,為全國的4.29倍。


  同時,常住人口進一步向珠三角中心城市集聚。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末,廣東常住人口區域分布總體格局沒有發生改變。2017年,珠三角人口數量比上年增加152.05萬人,增幅同比提高0.42個百分點,比同期全省常住人口增幅高出0.98個百分點。深圳、廣州兩個超級大城市的人口分別比上年凈增61.99萬人和45.49萬人,位居全國第一、二位。兩市常住人口增幅占同期全省以及珠三角常住人口增量的63.22%和89.44%。


  廣深之外,佛山的人口增量也達到了19.4萬,增量超過了武漢、成都、鄭州等中西部的大城市,位居全國第六。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新一輪發展過程中,工業4.0、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在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的發展空間很大。除了產業基礎之外,珠三角地區還擁有良好的氣候、生活環境、便捷的軌道交通,珠三角形成的一小時生活圈,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因此,高端制造業在珠三角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吸引人口的不斷流入。


  今年5月,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發布的“廣東智庫論壇”系列成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指出,從年齡結構上看,大灣區人口年齡結構較輕,勞動力人口比重高,使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充分活力,灣區可持續發展的人口動力強勁。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15-64周歲的人口規模為5181.23萬人,占總人口的76.2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了3.72個百分點。


  報告還提出了大灣區未來建設的四大建設重點,包括強化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建立系統化、分層次的人才引進機制和相關人才培養、科研攻關體系,大力營造培育人才、引進人才的軟環境;以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四大核心城市作為支撐,帶動土地、產業鏈、生產率等要素的空間布局優化,綜合帶動其他城市協同發展;充分發揮南沙、前海、橫琴三大自由貿易區,打造粵港澳自由貿易港,通過自由貿易區、貿易港建設,帶動高端資源“引進來”,推動自主創新成果“走出去”。


  按照去年底廣東省印發的《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廣深科創走廊規劃范圍為沿廣深軸線區域,具體為北起廣佛交界處,經廣州主城區、東莞松山湖、深圳主城區,南至深圳大鵬新區,沿廣深高速、廣深沿江高速、珠三環高速東段、穗莞深城際、廣九鐵路等復合型交通要道所形成的創新要素集聚區域,長度約180公里。規劃指標數據統計范圍為三市全域。


  彭澎分析,珠江東岸的廣深鐵路、高速公路是全中國最繁忙的交通通道,也是最重要的產業帶,交通發達,產業形態多樣化,在這個地方打造廣深科技走廊具備了良好的基礎。



登錄
登錄
其他賬號登錄:
回到頂部